關注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002年6月16日,北京藍極速網(wǎng)吧的一場大火,奪去了25條年輕的生命,引發(fā)了民眾對網(wǎng)吧經(jīng)營環(huán)境和青少年犯罪的關注。時隔一年,北京市第一人民法院于7月4日對此案的四名縱火少年(三人出庭)進行審判時,有被害人家屬要求被告人向所有被害者家屬道歉。這一要求得到了法庭的支持,兩名被告先后道歉,但該縱火案主犯,年僅15歲的劉某卻頑固地拒絕道歉,并且非常猖狂地說,自己已經(jīng)被判了刑,(民事賠償)判多少家里也賠不起。
此舉極大地刺激了受害者家屬,一位受害者家屬說:“那個孩子才15歲,卻鐵石心腸,一點良心都沒有,在看守所一年多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呢?”原告的代理律師也認為,現(xiàn)行的罪犯改造制度有一定問題,從劉某的現(xiàn)狀看,他將來能否真的改造好,恐怕很難說。(《南方都市報》7月28日)無疑,這四名被告都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傾向,主犯劉某最為嚴重。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又稱病態(tài)人格(psy-chopathicper-sonality),主要表現(xiàn)為道德意識及道德行為障礙。一般認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具有以下特點:情緒反應異常,一般自童年或少年時開始;無明顯的智力缺損;懲罰無效,不能從既往的經(jīng)歷中吸取教訓;缺乏判斷力、預見力和應有的謹慎態(tài)度。
國外的一項調查表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不到1%(Cleckly,1976),但他們對社會的危害卻非常大。國外統(tǒng)計顯示,各類罪犯中約1/3的人是反社會型人格者,在初犯者中有10%~20%是反社會型人格者,在累犯及慣犯中,反社會型人格者則達到半數(shù)以上。
一個人格正常的人,在違反道德原則之后,會感到內疚、痛苦和自責,這種痛苦的情緒體驗和罪惡感,會對日后的類似行為產(chǎn)生警示和預防作用。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在道德發(fā)育方面存在缺陷,他們沒有道德觀念,拒不接受社會道德的約束,沒有自省能力,缺乏自責的情緒體驗和罪惡感,不能形成自我懲罰的反饋機制。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15歲的劉某縱火燒死25人,且在看守所度過了一年以后,依然如此冥頑不化。
對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常規(guī)意義上的懲罰并不能使其從既往的經(jīng)歷中吸取教訓,醫(yī)學上也只能是要求加強監(jiān)護,沒有確切有效的治療辦法。
那么,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怎樣形成的呢?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人格的形成與童年期的教育和行為有密切關系。因此,精神病學家Lombroso認為有“天生的罪犯”,弗洛伊德強調“成年人格實際上在生命的第五年就已經(jīng)形成”,而我國民間亦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
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家庭的影響十分重要。從家庭系統(tǒng)論的觀點看,家庭中任何成員心理上出了問題,都可以說明整個家庭系統(tǒng)出了問題。孩子最易認同同性別的父母,父母不良的人格特點、對孩子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不當,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神經(jīng)質的父親難以培養(yǎng)出心胸豁達的兒子,在多愁善感的母親的影響下,女兒可能比林黛玉還林黛玉。
事實上,本案中劉某的性格形成恐怕與其父親密切相關??7月8日法庭宣判時,劉某的父親與受害者家屬發(fā)生爭吵。據(jù)當事人事后描述,劉某的父親竟然對受害者家屬說說:“我活得肯定比你們好,你們要真心疼兒子,怎么不跟兒子一起走?”甚至還說:“應該把你們一起燒死?!保ā赌戏蕉际袌蟆?月28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格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們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狀況卻令人擔憂。曾經(jīng)有人戲言,現(xiàn)在中國干什么都需要考試(資格證書),惟獨當父母不需要考試。如何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適當?shù)母深A,將兒童及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