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枝子根
《中藥大辭典》:胡枝子根
野山豆根(《江西民間草藥》)。
《江西民間草藥》
為豆科植物胡枝子的根或根皮。4~10月采收。
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赤白帶下,流注腫毒。
《江西民間草藥》:"治腰痛,風(fēng)濕肌肉關(guān)節(jié)痛,跌打傷,婦人赤白帶下,流注痰毒,黃腫。"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研末調(diào)敷。
①治腰膝疼痛:胡枝子根、豬瘦肉各二兩,黃酒半斤:開水一碗沖燉,分二服。(《閩東本草》)
②治婦人赤白帶下:胡枝子根一兩,用豬瘦肉四兩燉湯,以湯煎藥服。(《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脫力:胡枝子根,燉老酒服。(《閩東本草》)
④治流柱腫毒:胡枝子根皮研極細(xì)末,雞蛋白調(diào)敷。(《江西民間草藥》)
《中華本草》:胡枝子根
野山豆根、掃皮。
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spedeza bicolor Turcz.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根,洗凈,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灌木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胡枝子 直立灌木,高達(dá)2m。莖多分枝,被疏柔毛。葉互生,三出復(fù)葉;托葉條形,長3-4mm;項(xiàng)生小葉較大,寬橢圓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cm,寬1-2cm,先端圓鈍,徽凹或有極小短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淡綠色,疏生平伏柔毛,側(cè)生小葉較小,具短柄。總狀花序腋生,較葉長;小苞片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有毛;花萼杯狀,長4-5mm,紫褐色,被柔毛,萼齒4裂;花冠蝶形,紫紅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圓或微凹,基都有爪,翼瓣長圓形,有爪和短耳,龍骨瓣基部有爪,與旗瓣等長;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有毛。莢果1節(jié),扁平,倒卵形,長約8mm,網(wǎng)脈明顯,有密柔毛。種子l顆?;ㄆ?-8月,果期 9-10月。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稍彎曲,長短不等,直徑0.8-1.4cm。表面灰棕爸,有支根痕,橫向突起及縱皺紋。質(zhì)堅硬,難折斷。斷面中央無髓,木部灰黃色,皮部棕褐色。氣微弱,味微苦澀。
脾經(jīng)
甘;平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止血止帶;清熱解毒。主感冒發(fā)熱;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鼻衄;赤白帶下;流注腫毒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燉肉;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江西民間草藥》:治腰痛,風(fēng)濕肌肉關(guān)節(jié)痛,跌打傷,婦人赤白帶下,流注痰毒,黃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