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白馬骨根
【 拼音注音 】
Bái Mǎ Gǔ Gēn【 出處 】
《植物名實圖考》
【 來源 】
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
【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
【 性味 】
《草木便方》:"涼。"
【 功能主治 】
祛風,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白帶,白蝕。
①《寧鄉(xiāng)縣志》:"根:煮雞子,可治齒痛。"
②《草木便方》:"祛風毒,除風熱,清利頭目。治偏、正頭痛,牙、喉痛,胸膈虛熱。"
③《江西民間草藥》:"治濕熱黃疸,小兒疳積,肚大青筋,目中起翳,咳嗽痰中帶血,婦人產(chǎn)后寒熱,尿血,濕熱腳氣。"
④《泉州本草》:"治眉棱骨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
【 復方 】
①治齒痛:路邊荊根一至二兩。水煎去渣,打鴨蛋二枚,同煎服。(《中醫(yī)藥實驗研究》)
②治濕熱黃疸:白馬骨根一兩,小金錢草(天胡荽)一兩。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腸風,臟毒便血:路邊荊根一至二兩。以豬大腸半斤燉湯,以湯煎藥服。
④治婦人白帶:路邊荊根一至二兩。以豬精肉二、三兩煎湯,以湯煎藥服。
⑤治白濁:路邊荊根一至二兩。米泔水煎服。(③方以下出《中醫(yī)藥實驗研究》)
⑥治小兒疳積、肚大青筋、目中起翳:白馬骨根五至七錢,豬肝二兩。蒸湯,食肝及湯。
⑦治咳嗽痰中帶血:白馬骨根-至二兩,用瘦豬肉二兩燉湯,以湯煎藥服。
⑧治歷節(jié)風:白馬骨根二至三兩。用豬蹄-只煎湯,以湯煎藥服。(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⑨治瘰疬:路邊荊根一至二兩。水煎服,每日一劑,久服有效。(《中醫(yī)藥實驗研究》)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