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线观看最视频一区,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亚洲成a无码手机在线,欧美一级操逼视频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白背葉根

《中藥大辭典》:白背葉根

【 拼音注音 】
Bái Bèi Yè Gēn
【 別名 】

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

【 出處 】

《嶺南草藥志》

【 來源 】

為大戟種植物白楸。

【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

【 化學(xué)成分 】

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

【 性味 】

《嶺南草藥志》:"味微澀微苦,性平。"

【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固脫,消瘀。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chǎn)后風(fēng)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nèi)流膿。

①《嶺南草藥志》:"收澀固脫。"

②《廣西藥植名錄》:"祛風(fēng)濕,治刀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 復(fù)方 】

①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②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并臥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燉黃頭龜連服數(shù)天。(《嶺南草藥志》)

③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根一至二兩(洗凈,切碎),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雙單喉蛾:白背葉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nèi)服。(《嶺南草藥志》)

⑤治中耳流膿:白背葉根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nèi),并外搽。(《嶺南草藥志》)

⑥治腰骨閃傷:鮮野桐根一兩,洗凈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⑧治白帶,淋濁、疝氣,產(chǎn)后風(fēng)癱:白背葉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⑨治瘰疬:白背葉干根二兩,豬瘦肉適量,水煎軋(《福建中草藥》)

⑩治瘋狗咬傷:白背葉鮮根二至三兩,水煎服。從被咬日起,每日一劑,連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劑。如病發(fā)則連服數(shù)劑。(江西《草藥手冊(cè)》)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肝炎: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療慢性肝炎,對(duì)降低轉(zhuǎn)氨酶和縮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為0.5~1兩,伴有水腫者用2~3兩,每日煎服1劑。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背葉根

【 拼音注音 】
Bái Bèi Yè Gēn
【 別名 】

白膜根、白樸根、野桐根。

【 英文名 】
Whitebackleaf Mallotus Root, Root of Whitebackleaf Mallotus
【 出處 】

出自《嶺南草藥志》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Ricinus apelta Lour.]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灌叢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貴州、云南等地。

【 原形態(tài) 】

白背葉 直立灌木或小喬木,高1.5-3m。小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黃色星狀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1-8cm,密被白色星狀毛;葉闊卵形,長(zhǎng)4.5-23cm,寬3.5-16cm,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點(diǎn),全緣或頂部3淺裂,有稀疏鈍齒,上面綠色,被星狀柔毛或近無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狀絨毛,有細(xì)密紅棕色腺點(diǎn);掌狀脈3條?;▎涡援愔?;雄花序?yàn)椴环种蚍种Φ乃霠罨ㄐ颍斏?,長(zhǎng)15-30cm,被黃褐色絨毛;雄花簇生;具短?;蚪鼰o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長(zhǎng),外面被密毛,內(nèi)面有紅色腺點(diǎn)。鑷合狀排列;無花瓣;花盤無腺體;雄蕊多數(shù),花絲分離,花藥2室;雌穗狀花序不分枝,頂生或側(cè)生,略比雄花序短,約15cm,果時(shí)圓柱狀;雌花單生;無柄;花萼鐘狀,3-5裂,裂片卵形,長(zhǎng)3-4mm,外被星狀絨毛;無花瓣;子房有軟刺,刺上密生星狀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連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狀毛。果序圓柱形,長(zhǎng)2.5-15cm以上,直徑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狀軟刺和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絨毛,軟刺長(zhǎng)2-6mm,種子近球形,黑色,光亮?;ㄆ?-7月,果期8-11月。

【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熊果酸乙酸酯(ursolic acid acetate),古柯二醇-3-乙酸酯(erythrodiol-3-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2β,29-二羥基羽扇烷(2β,29-dihydroxylupane),白背葉氰堿(malloapeltine),白背葉腦甙(mallocerebroside),白背葉酰胺(mal-loceramide),4,5,4’-三甲基并沒食子酸(4,5,4’-trimethyl-ellagicacid),白背葉素(malloapeltin),胡蘿卜甙(daucosterol)。果實(shí)含脂肪油36.5%。其脂肪酸組成:棕櫚酸(palmiticacid)3.3%,硬脂酸(stearic acid)2.1%,油酸(oleic acid)13.8%,亞油酸(linoleic acid)10.7%,a-粗糠柴酸70.1%。

【 藥理作用 】

抑制釘螺活動(dòng):0.5%-1%煎劑或浸劑均能抑制釘螺活動(dòng),將釘螺浸于0.5%煎劑或浸劑均能抑制釘螺活動(dòng),將釘螺浸于0.5%煎劑或浸劑中一天,死亡率分別為40%-66%和34%。

【 歸經(jīng) 】

脾;腎;膀胱經(jīng)

【 性味 】

味微苦;澀;性平

【 功能主治 】

清熱;祛濕;收澀;消瘀。主肝炎腸炎;淋濁;帶下;脫肛;子宮下垂;肝脾腫大;跌打扭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浸酒搽;或煎水洗。

【 各家論述 】

1.《嶺南草藥志》:收澀固脫。

2.《廣西藥植名錄》:祛風(fēng)濕,治刀傷。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