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名方麻黃湯有抗過敏作用
據(jù)中國醫(yī)藥報訊 麻黃湯雖然是經(jīng)典名方,但由于麻黃的毒性及“峻汗”之說,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日前,由第一軍醫(yī)大學完成的動物實驗表明,麻黃湯的確有一定的毒性,但它能夠抗炎、抗過敏。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源于《傷寒論》,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本方藥味不多,配伍精當,是歷代中醫(yī)學家備為推崇的著名方劑,也是歷版教材用以闡明方劑組成原則的首選。此前的藥理學實驗證明,麻黃湯全方具有解熱、抗病毒、鎮(zhèn)咳、祛痰等作用。為了進一步探明麻黃湯的藥理、毒理,第一軍醫(yī)大學又進行了此次研究。
在急性毒性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實驗小鼠隨機分為7組,每組20只。各組靜脈點滴不同劑量的麻黃湯7天后,統(tǒng)計死亡率,計算半數(shù)致死量(LD50)。在抗炎實驗中,他們采用醋酸致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模型觀察麻黃湯高、中、低劑量的抗炎作用。在抗過敏實驗中,他們通過測定腹腔肥大細胞中脫顆粒細胞數(shù)目百分比的方法,觀察麻黃湯對致敏大鼠的抗過敏作用。
結(jié)果表明,在急性毒性實驗中,給予麻黃湯半小時后,各劑量組小鼠均開始出現(xiàn)流汗的現(xiàn)象,而且高劑量組在1小時后即有小鼠死亡,小鼠眼球突出,有舉尾反應和紫紺。其LD50為51.07克·千克-1。在抗炎實驗中,腹腔注射醋酸后,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明顯增高,麻黃湯各劑量和阿司匹林均對醋酸致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作用,但無明顯的量效關系。涂抹二甲苯后,模型組小鼠耳朵腫脹明顯,麻黃湯各劑量和阿司匹林均可顯著抑制二甲苯所導致的炎性腫脹,以低劑量麻黃湯的效果最為顯著。在抗過敏實驗中,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細胞無抗原攻擊時的脫顆粒細胞數(shù)目的百分比僅為17.08%,抗原攻擊后脫顆粒細胞增加到47.68%,麻黃湯中、高劑量組和色甘酸鈉能明顯抑制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反應。
研究人員認為,從本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麻黃湯的確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它還可明顯抑制醋酸導致的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二甲苯導致的小鼠耳腫脹及致敏大鼠抗原攻擊后腹腔肥大細胞脫顆粒反應,表明麻黃湯有抗炎、抗過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