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鼠尾草
紫花丹參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雪山鼠尾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lauia euarsiana Hand.-Mazz.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林下、山坡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13-45cm。莖直立,具條紋。根莖粗壯。其上密生鱗片葉卵圓狀三角形。葉有基出葉和莖生葉兩種,基出葉葉柄長2-20cm;葉片均為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圓形,長2-11cm,寬約為長的一增或與長約相等,邊緣具小圓齒,兩面密被長柔毛。輪傘花序,每輪花6朵,組成長10-20cm的總狀花序;下部苞片與葉相似,上部苞片卵圓形,具長柔毛狀緣毛;花萼寬鐘狀,二唇形;花冠藍(lán)紫色或紫色,基部黃色,冠筒長約為花萼的2倍,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半圓形,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發(fā)育雄蕊伸在上唇下,花絲扁平;退化雄蕊短?。换ㄖ鶅?nèi)藏,先端呈不相等2淺裂;花盤前方稍膨大?;ㄆ?-10月。
性狀鑒別 根呈圓錐形,長5-10cm,直徑1-3cm,表面灰褐色。質(zhì)松脆。氣微,味微苦
根含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 tanshinquinone),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1].
味苦;性微寒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瘀血腹痛;崩漏;癥瘕;瘰疬;紅疹;跌打損傷;漆瘡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