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根
《中藥大辭典》:莧根
地筋(《石藥爾雅》)。
《石藥爾雅》
為莧科植物莧的根。
植物形態(tài)詳"莧"條。
甘,寒。
①《本草圖經(jīng)》:"性微寒。"
②《重慶草藥》:"味甘,性寒,無毒。"
治陰囊腫痛,痔瘡,牙痛,跌打損傷,崩漏,帶下。
①《綱目》:"治陰下冷痛,入腹則腫滿殺人,搗爛敷之。"
②《分類草藥性》:"紅莧菜根:破癥瘕、血塊。煅灰搽鼻蟻?zhàn)印?
③《四川中藥志》:"根梗:治鼻匿;根:治紅崩白帶及痔瘡。"
④《重慶草藥》:"治跌打損傷,吐血。"
外用:搗敷、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調(diào)敷。內(nèi)服:煎湯,鮮者0.5~1兩;或浸酒。
①治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疼悶不得眠:搗莧菜根敷之。(《千金方》)
②治牙痛:莧根曬干,燒存性,為末揩之,再以紅燈籠草根煎湯漱之。(《孫天仁集效方》)
③治鼻匿:莧根或梗、野斑竹筍殼煅灰,加冰片研粉,調(diào)麻油外搽。(《四川中藥志》)
《中華本草》:莧根
地筋
出自《石藥爾雅》。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莧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maranthus mangostanus L.[Amaranthus man-gostanus L.;A.gangeticus L.]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去莖葉,洗凈,鮮用或曬干。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有時(shí)逸為半野生。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綠色或紅色,分枝較少,高80-150cm。葉互生;葉輛長(zhǎng)3-10cm,綠色或紅色;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披針形,長(zhǎng)4-12cm,寬3-7cm,綠色或常成紅色、紫色或黃色,或部分綠色加雜其他顏色,鈍頭或微凹,基部廣楔形,全緣或波狀,無毛?;ù匾干?,球形,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上都呈稍斷續(xù)的穗狀花序,花黃綠色,單性,雌雄同株;苞片及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芒狀,長(zhǎng)約4mm,膜質(zhì),透明;等片3,披針形,膜質(zhì),先端芒狀;雄蕊3;雌蕊1,柱頭3裂。胞果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于果實(shí),熟時(shí)環(huán)狀開裂,上半部成蓋狀脫落,包干宿存花被片內(nèi)。種子黑褐色,近于扁圓形,兩面凸,平滑有光澤,邊緣鈍。花期5-8月,果期7-9月。
肝;大腸經(jīng)
辛;性微寒
清解熱毒;散瘀止痛。主痢疾;泄瀉;痔瘡;牙痛;漆瘡;陰囊腫痛;跌打損傷;崩漏;帶下
外用:適量,搗敷;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調(diào)敷;煎湯熏洗。內(nèi)服:前湯,9~15g,鮮品15-30g;或浸酒。
1.《本草綱目》:治陰下冷痛,入腹則腫滿殺人,搗爛敷之。
2.《分類草藥性》:紅莧菜根:破癥瘕、血塊。煅灰搽鼻蟻?zhàn)印?/p>
3.《四川中藥志》:根梗:治鼻NI;根:治紅崩白帶及痔瘡。
4.《重慶草藥》:治跌打損傷,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