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线观看最视频一区,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亚洲成a无码手机在线,欧美一级操逼视频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南燭子

《全國中草藥匯編》:南燭子

【 拼音注音 】
Nán Zhú Zǐ
【 別名 】

南燭

【 來源 】

杜鵑花科烏飯樹屬植物烏飯樹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以干燥果實(shí)入藥。

【 性味 】

微甘、酸。

【 功能主治 】

強(qiáng)筋骨,益腎氣。用于身體虛弱,脾虛久泄,夢遺滑精,赤白帶下。

【 用法用量 】

1~3錢。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南燭子

【 拼音注音 】
Nán Zhú Zǐ
【 別名 】

烏飯果(《藥材學(xué)》)。

【 出處 】

《綱目》

【 來源 】

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果實(shí)。8~9月間果實(shí)成熟后采摘,曬干。置干燥處。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臺灣等地。產(chǎn)江蘇、浙江等地。

【 原形態(tài) 】

烏飯樹,又名:牛筋(《本草拾遺》),黑飯草、烏飯草(《日華子本草》),烏草(《開寶本草》),南燭草木、男續(xù)、染菽、猴藥、后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本草圖經(jīng)》),墨飯草(《綱目》),烏米飯樹、康菊紫、苞越橘。

常綠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條細(xì),灰褐帶紅色,幼時(shí)帶有點(diǎn)狀微毛,老時(shí)脫落。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長3~6厘米,寬1~3厘米,邊緣具稀疏尖鋸齒,基部楔形,先端銳頭,革質(zhì),有光澤,中脈有短毛;葉柄短而不明顯??偁罨ㄐ蛞干?,長2~5厘米,具有10數(shù)花,微具毛;苞片披針形,長1厘米,邊緣具不明顯鋸齒;花柄長0.2厘米,具絨毛;萼鐘狀,5淺裂,外被絨毛;花冠白色,壺狀,長5~7毫米,具絨毛,先端5裂片反卷;雄蕊10,花藥先端伸長成管狀,花絲有白茸毛;子房下位,花柱長6毫米。漿果球形,紅色,成熟時(shí)紫黑色,直徑約5毫米,萼齒宿存,內(nèi)含白色種子數(shù)顆?;ㄆ?~7月。果期8~9月。

【 性狀 】

干燥果實(shí),球形,直徑4~5毫米。表面暗赤褐色,略有細(xì)皺紋,具宿萼,萼筒鐘狀;先端5淺裂,裂片三角形,約包被果實(shí)2/3以上,頂端具黃色點(diǎn)狀的花柱痕跡,基部常有果柄。味酸而稍甜。

【 化學(xué)成分 】

干燥果實(shí)含糖分約20%,游離酸7.02%(以蘋果酸為主,檸檬酸、酒石酸少量)。

【 藥理作用 】

提取物在體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細(xì)胞變性。

【 歸經(jīng) 】

《本草新編》:"入腎、肝二經(jīng)。"

【 性味 】

《綱目》:"酸甘,平,無毒。"

【 功能主治 】

益腎固精,強(qiáng)筋明目。治久泄夢遺,久痢久瀉,赤白帶下。

①《綱目》:"強(qiáng)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

②《藥材學(xué)》:"強(qiáng)精益腎。治久泄夢遺,,體虛氣弱,赤白帶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劑。

【 復(fù)方 】

添精益髓,舒筋明目:南燭子(生者)兩斤,白果(去殼)四兩,山藥末一斤,茯苓四兩,芡實(shí)半斤,同搗為餅,火焙干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茱萸一斤,桑葉末二斤(嫩桑為妙),巨勝子半斤。共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晨老酒送下五錢。(《本草新編》)

【 各家論述 】

《要藥分劑》:"《綱目》于南燭枝葉,載有止泄、除睡、變白三條,于子載有固精、駐顏二條,其強(qiáng)筋益力,子與枝葉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藥之主治,或子或枝或葉,有絕不相同者也。余嘗以南燭子治久痢久瀉,輒效,以治飯后瞌睡,亦效??芍剐钩华?dú)枝葉為然也。又嘗以子治痢血日久癥,亦效,此并《本草》所未及者。曾制一方,用南燭子為君,制首烏為臣,谷芽生,焦各半為佐,其使藥則隨癥加用,如久痢加黃連、木香、訶子,久瀉加山藥、建蓮,除睡加益智、遠(yuǎn)志,痢血加黃連、槐花、當(dāng)歸、地榆,真是如響斯應(yīng)。"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南燭子

【 拼音注音 】
Nán Zhú Zǐ
【 別名 】

烏飯果、烏飯子

【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1.《本草圖經(jīng)》:南燭,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種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shí)采其枝葉用。亦謂之南燭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2.《綱目》: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jié)實(shí)如樸樹子成簇,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村物烏飯樹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

采收和儲藏:8-10月間果實(shí)成熟后采摘,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見于山坡林內(nèi)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至西南以及臺灣等地。

【 原形態(tài)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葉柄長2-8mm,通常無毛或被微毛。葉片薄革質(zhì),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長4-9cm,寬2-4cm,先端銳尖,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邊緣有細(xì)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側(cè)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nèi)網(wǎng)結(jié)??偁罨ㄐ蝽斏蛞干?,長4-6cm,有多數(shù)花,花序軸密被短柔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齒短小,三角形,長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狀,有時(shí)略呈壇狀,長5-7mm,外面被短柔毛,內(nèi)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nèi)藏;花絲細(xì)長;花盤密被短柔毛,漿果直徑5-8mm,熟時(shí)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 性狀 】

性狀鑒別 果實(shí)類球形,直徑4-6mm。表面暗紅褐色至紫黑色,稍被白粉,略有細(xì)縱紋。先端具黃色點(diǎn)狀的花柱痕跡,基部有細(xì)果梗或果梗痕。有時(shí)有宿萼,約包被果實(shí)2/3以上,萼筒鐘狀,先端5淺裂,裂片短三角形。質(zhì)松脆,斷面黃白色,內(nèi)含多數(shù)長卵狀三角形的種子,橙黃色或橙紅色。氣微,味酸而稍甜。

【 化學(xué)成分 】

干燥果實(shí)含糖分約20%,游離酸7.02%,以蘋果酸(malic acid)為主,枸櫞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少量[1]。

【 藥理作用 】

提取物在體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細(xì)胞變性。

【 歸經(jīng) 】

肝;腎;肝經(jīng)

【 性味 】

酸;甘;性平

【 功能主治 】

補(bǔ)肝腎;強(qiáng)筋骨;固精氣;止瀉痢。主肝腎不足;須發(fā)早白;筋骨無力;久泄夢遺;帶下不止;久瀉外痢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蛉胪鑴?。

【 各家論述 】

1.《綱目》:強(qiáng)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

2.《藥材學(xué)》:強(qiáng)精益腎。治久泄夢遺,體虛氣弱,赤白帶下。

3.《要藥分劑》:《綱目》于南燭枝葉,載有止泄、除睡、變白三條,于子載有固精、駐顏二條,其強(qiáng)筋益力,子與枝葉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藥之主治,或子或枝或葉,有絕不相同者也。余嘗以南燭子治久痢久瀉,輒效,以治飯后瞌睡,亦效,可知止泄除睡不獨(dú)枝葉為然也。又嘗以子治痢血日久癥,亦效、此并《本草》所來及者。曾制一方,用南燭子為君,制首烏為臣,谷芽生、焦各半為佐,其使藥則隨癥加用,如久痢加黃連、木香、訶子,久瀉加山藥、建蓮,除睡加益智、遠(yuǎn)志,痢血加黃連、槐花、當(dāng)歸、地榆,真是如響斯應(yīng)。

【 摘錄 】
《中華本草》